close

以下文章出自:

醫砭 >> 線上醫書 >> 中醫症狀鑒別診斷學 >> 小兒麻疹

http://yibian.hopto.org/shu/?sid=4213

 

小兒麻疹

【概念】

麻疹是指傳染時邪厲毒,以致發熱3-4日後,遍體出現紅色疹點,稍見隆起,捫之礙手,狀如麻粒而言。其中尤以頰粘膜出現麻疹黏膜斑為其特徵。多見於半歲以上的嬰幼兒。

古代所謂之"斑",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所稱之"疱疹",《小兒斑疹備急方論》所稱之"斑疹",以及《小兒痘疹方論》所稱之"痘疹",均包括本症。至元《麻證新書》始定名為麻疹。

由於地區不同,江浙一帶,將麻疹稱"痧子"或"瘄子",華北稱"疹子"或"糠瘡",華南多稱"麻子"等。

【常見證候】 

  1. 麻疹發病過程,一般經過初熱期、見形期、收沒期三個階段。其險逆證的變化,又多見於見形期,現分別闡述之。
    1. 風熱時邪侵襲肺衛(初熱期):發熱,微惡寒,鼻塞流涕,噴嚏咳嗽,眼瞼紅赤,兩目怕光,眼淚汪汪,倦怠思睡、唇腮較赤、頰黏膜接近下第一臼齒處,可見針尖大小的灰白點,圍以紅暈之厤疹黏膜斑,小便短黃,舌苔白薄或微黃,脈浮數,指紋紅赤而浮露。
    2. 邪毒入裡肺部蘊熱(見形期):壯熱煩渴,咳嗽加劇,煩躁或嗜睡,或伴驚跳,目赤多眵,疹點先從耳後、髮際及頸部出現,漸及額部顏面、胸腹四肢,最後見於手足心;疹色鮮紅或暗紅,稍覺隆起,捫之礙手,舌質紅赤,苔黃膩,或黃燥,脈數或洪數,指紋紫滯。
    3. 邪透疹沒肺胃陰傷(收沒期):疹點依次隱沒,發熱漸退,胃納轉佳,精神漸復,約四、五天後皮膚上有糠狀脫屑,留下棕色的斑痕,約1天後才完全消失,舌質紅,苔薄膩,脈虛數,指紋淡滯。
    4. 邪毒熾盛閉肺內陷(險逆證):疹出不暢,或暴出即沒,或疹色紫黯,稠稀不均,並見壯熱咳劇,氣急痰鳴,鼻煽胸高,口肩青紫,舌質紅絳,苔薄黃或黃厚,脈浮數或洪數,指紋青紫,可達命關;或疹色紫黑,形成斑塊;或疹點黯淡不紅;或疹點凹陷;或神昏譫語,痙厥抽搐等。

【鑒別分析】

  1. 風熱時邪侵襲肺衛、邪毒入裡肺部蘊熱與邪透疹沒肺胃陰傷:三證為麻疹順證、從初熱、見形到收沒的三個階段,為期各約三天。風熱時邪侵襲肺衛的證候,見於麻疹初起,多由感染時毒,邪傷肺衛,除口腔出現麻疹黏膜斑外,尚有一系列衛分症狀,如發熱,微惡寒、鼻塞、流涕、噴嚏、咳嗽等。治宜疏風清熟,方用銀翹散,或宣毒發表湯;邪毒入裡肺部蘊熱的證侯,見於麻疹中期,因正邪復爭,內熱熾盛,故見壯熱、煩渴、咳劇、並開始由上而下,由陽面至陽面出現皮疹,疹色先鮮紅後暗紅,顆粒細而均勻,先稀後密,舌質紅赤,苔黃,脈洪數,指紋紫滯等氣分實熱之症。治宜清熱解毒,疏風透疹;方用清解透表湯;邪透疹沒肺胃陰傷的證候,見於麻疹末期,因疹毒已透發,故疹點依次隱沒,發熱漸退,胃納轉佳,精神漸復,是為邪退正復之象。治宜滋養陰液,清化餘邪,方用沙參麥冬湯
  2. 邪毒熾盛閉肺內陷與風熱時邪侵襲肺衛、邪毒入裡肺部蘊熱、邪透疹沒肺胃陰傷:前證是麻疹病程中出現的逆險證候,較後三證之麻疹順證為重篤危險,必須注意鑒別:
    1. 體質:順證多見於發育正常、身體健壯之小兒;而逆險證多見於年齡較小、體質較弱、發育欠佳之小兒。
    2. 精神:病程中神識清楚是為順證;若目閉不開,迷迷嗜睡,乃顯示病趨嚴重;如神志昏糊,不省人事,不啼不哭,則有逆傳心包之虞。
    3. 體溫:發熱不高,皮膚微汗潤澤是為順證;若體溫升高過劇,熱盛變生喘咳痙厥;或體溫不升,脈微肢厥,疹難外達,亦屬邪陷正虛之逆險證。
    4. 呼吸:咳嗽輕微,呼吸稍粗是為順證;若氣急喘促,咳嗆頻頻,鼻翼煽動、乃是邪毒閉肺,併發肺炎喘咳之逆證。反之,呼吸微弱少力,面色白,脈細無序,恐有邪陷正衰厥脫之險。誠如《疹科纂要》所說:"麻未出時,發熱喘促者險。"
    5. 舌苔:初熱時苔現薄白、舌邊尖微紅,見形後苔轉微黃,舌質轉紅,舌苔與證候相合是為順證;苔苔面乾燥無津,舌質紫絳,甚或灰黑焦裂起刺,顯示熱毒熾盛,津液枯涸,有邪深陷營,真陰欲竭之變端。
    6. 脈象:初熱脈現浮數,見形後脈呈滑數,但不洪不滑實,是為順證;若沉遲細澀,乃陽證見陰脈,故危。
    7. 麻疹出沒:發熱三、四日後,逐漸外達,布齊收沒,宜不疾不徐,是為順證;如當出不透,或現而不暢,或一出即隱,或應收不同等現象,乃屬熱毒亢盛或正不勝邪之逆證。
    8. 發疹順序和疏密:先由耳後、髮際、頸項、額部、顏面、肩背等陽部漸次出現,繼而胸腹四肢、手心、足心等陰部均見疹點,即所謂"先起於陽,後歸於陰"為順候;由疏到密,以陽部密,陰部疏為順候。收沒應由上而下,逐潮見回。若胸腹見疹,顏面不露,以及兩足見疹,腹部隱約、上身無點,均為毒熾氣虛,陽氣內鬱,難以上升、為逆險之象。
    9. 疹點之色澤形態:紅活潤澤,顆粒分明,點狀尖聳,突於皮膚,一日三潮,潮來紅潤,潮退稍淡,此乃氣血充足,熱毒易達的吉順徵象;若點粒難分,繁密成片,疹形平垣,色呈紫瘢,為熱毒亢盛,勢防邪陷,叢生變證。故《麻科活人全書》說:"似錦而明矣,不藥而癒,如煤之黑兮,百無一痊。"此外,如疹點隱而不顯,色淡紅,或乾枯晦暗,是氣血虧乏,正虛邪陷,也為險證。

此外,麻疹在見形前易與風熱感冒相混淆,透疹以後應與其它發疹證候相鑒別,現分析如下:

麻疹初起有發熱、咳嗽、噴嚏等類似感冒的表現,但麻疹發熱,早輕夜重,或一日數潮,或熱退後復升,且高於初熱、身雖熱但兩手足梢及耳輪發涼,眼胞腫而淚汪汪,鼻噴嚏而涕濁濁。《幼科證治準繩》說:"以火照之,遍身如塗朱之狀,此疹將出之狀。"《麻科活人全書》說:"認麻須細看兩耳根下,頸項連耳之間,以及脊背以下至腰間,必有三、五紅點,此即麻之報標,如無紅點以為證佐,則當以別證施治。"若口腔出現麻疹粘膜斑,則更是早期鑒別診斷的依據。此外,對於是否在流行季節和曾否患過麻疹,以及有無與麻疹患者接觸,均可作為早期鑒別的參考。

小兒風疹、奶麻、丹痧均現發疹,易與麻疹發疹混淆,所不同者,風疹全身症狀較輕,出疹前口內無麻疹粘膜斑,發熱當天或一天後即可出現疹點,色呈淡紅,細小稀疏,搔癢異常,先見於頭面部,第二天見於軀幹及四肢,僅二至三天即消退,疹回以後既不脫屑,也無斑痕,耳後、頸後及枕後筋核常腫大,按之疼痛,可在出疹前一天出現,持續二至七天或更長。奶麻多發於哺乳期嬰幼兒,疹形與麻疹相似,但以熱退疹出為特徵,且起病急驟,體溫較高,持續三至四天後,自行退熱,除飲食欠佳外,精神尚好,熱退後全身出現玫瑰紅色較細碎而稍密的疹點,面部較少,常見於軀幹,尤以腰臀部為多,一天內迅速出齊,一、二天退盡而癒,退後不留色痕,亦無脫屑。丹痧一般起病半日至一天即行透痧,皮疹先見於頸、胸,三至四天遍及全身,彌漫密布,狀若塗丹,顏面部潮紅而無皮疹,疹退後有明顯的皮膚脫屑,並見咽喉腫痛,或伴腐爛,尤以口唇周圍無痧,呈蒼白口環,舌質紅絳起刺,狀如楊梅,皮膚皺折處呈線狀疹為特徵。

麻疹有常有變,有重有輕,有順有逆,且易與其它發疹病相混淆。鑒別要點在於以病程日期分證候階段,以症狀輕重辨順逆安危,以特有見症與其它外感病、發疹性疾病相區別。

【文獻別錄】

  1. 《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訣.瘟疫門》:"痧白疹紅如膚粟,斑紅如豆片連連,紅輕赤重黑多死,淡紅稀暗是陰斑。"
  2. 《幼科釋謎.麻疹》:"麻疹浮小,而有頭粒,非如發斑,成片一色,方其初起,必先發熱,都似傷寒而有分別。鼻流清涕,咳嗽嚏泄,眼胞微腫,汨汪盈睫,或嘔或利,紅及腮頰,此麻疹候,汗下不必。"
  3. 《幼科證治準繩.麻疹》:"麻疹浮少而有頭粒,隨出即收,不結膿庖…出輕而日數少者名奶疹子,出稍重而日數稍多者,名正疹子,初出亦與痘瘡相似,但痘發於臟,麻發於腑。臟屬陰,其病本深,故難出難收而藥於溫平為宜;腑屬陽,其病本淺,故易出易收而藥於清涼為宜。"

 

[個人記錄]

     1. 一開始為半夜發熱,頭、手發燒,但為間歇性,每2~3小時發熱一次,一次熱約20分鐘,熱時就發癢,白天也癢。

     2.白日時有感冒症狀,會揉眼睛,身會癢且癢處起紅疹,頭熱有汗,大便水瀉

     3.以前面二點時判斷是感冒未好,但小兒活動力正常,有汗,大便水瀉必小便不利,採桂枝湯半匙處理感冒與利小便,並用芩桂朮甘湯一匙處理上焦水氣,另用金銀花3錢+菊花3錢煮水當茶,一天分三次喝,以清裡熱與把頭面熱往下帶

     4.經上面處理後,小兒晚上好眠,但病邪未除,感冒好些但未痊癒,症狀改為二肩開始發癢會抓,破用自製紫黃膏處理,阿媽說擦後退紅快

     5.依上情形,判斷應改為葛根湯處理二肩問題,但裡邪未除,上網查相關資料,找到除葛根湯外尚要除肺邪,用防風、荊芥、蟬脫與羌活來處理,相關的藥用說明在下面的網頁有,但比例不明,請阿媽帶去給中醫師調比例,為葛根湯2,其他比例為1,用後雖未大汗,但開始出大疹,整片的出,由頭項少了後,在胸腹、背部與腳後都出才確認為小兒麻疹,活動力佳,除癢外無大的症狀

     6.一周未好,改方為藿香正氣散,外洗無效後,改內用,情形有改善但未根除

     7.再一周,目前改使用消風散,在此用的是外科正宗的方,因為此散有二種不同方,要小心。

 

 

[Reference]

鳳梨美的記事本-眼科常用中藥:

http://germanygrace.blogspot.tw/2011/12/blog-post_7492.html

麻疹:

http://www.haocao.com/big5/yaocao/lilunshuji/youkezhengzhizhunsheng/494-11-25.html

消風散:

http://yibian.hopto.org/fang/?fno=361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工坊頭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